民间故事《莱梨乐枣》
本帖最后由 艾湛云 于 2024-8-29 06:08 编辑莱梨乐枣
乾隆皇帝下江南,这一天来到了杭州城,正好有一酒家新开张,“噼噼啪啪”的鞭炮声把他引了过去。喜欢凑热闹的他,就在一张空桌前落了座,要了一壶酒,点了两个菜,优哉游哉地品尝起来。
可是酒刚进口,他就觉得不对劲,明白酒里掺了水;瞥了眼酒壶,发现也不对劲,要比通常的小一圈。乾隆心里来了气,脸一耷拉就要发火。可再一想,忍住了:人家开个酒家也不容易,明着说破,不就马上坏了人家的名声?倒不如戏它一戏,让他自个儿悄悄改了的好。于是,他把小二叫过来,吩咐道:“把你们老板找来,我有话说。”
不一会儿,老板就点头哈腰地跑了过来。乾隆说:“我从京城来杭州办事,恰逢酒家开业大吉,有幸之余,想写几个字为你们贺贺喜。”老板自然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当今皇上,但听说是从京城来的,看面相不怒自威,猜测绝非等闲之辈,于是连忙叫小二取来笔墨纸砚。
乾隆大笔一挥,写了四个字:莱梨乐枣。
“好字,真是好字!”老板一面由衷地称赞,一面又疑惑地问,“先生的意思是……”
乾隆微微一笑:“莱阳的梨,乐陵的枣,举世闻名。但愿你们酒家,也能办得如此啊!”说罢,他就告辞了。老板望着乾隆远去的背影,越想越觉得这四个字意义深长,于是当天就请人装裱制成匾,把它挂在酒家当门的墙上,盼着它能给酒家带来好运。
可想不到的是酒家开张以后,生意却越做越清淡,这天眼看开门已有两个时辰了,店堂里却一个顾客也没有,老板急得除了朝伙计们瞪眼睛,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好不容易,来了一位秀才模样的人,老板立刻迎了上去。那秀才并没有马上落坐,盯着墙上那块“莱梨乐枣”的匾看了半天,忽然“扑哧”一声笑了起来。
老板当然是个精明人,一看这情境就知道匾中必有缘故,于是双手一抱拳,对秀才说:“先生,您今天能进我的门,说明咱俩缘分不浅,不管怎么着,你我也得喝上一壶!”他请秀才入座,吩咐伙计上酒上菜,两个人对饮起来。
秀才抿了一口酒,提起酒壶看了看,问老板:“酒家开业不久吧?生意不好?”老板面露愁容地直点头。秀才抬头瞧一眼挂在墙上的那块匾,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就对了!”
老板急得说话都结巴了:“什么对……对了?是匾……匾有名……名堂?”老板把“莱梨乐枣”的来龙去脉给秀才说了一遍。
秀才一听就笑了:“给你题字的人其实在说你呢!”
老板心里一惊:“他说我什么了?”
秀才慢条斯理地说:“你想啊,莱阳的梨以汁多闻名,乐陵的枣以核小传世,这‘核’字这一带人的口音不是与‘壶’字很象吗?莱梨乐枣,水大核小,不正是说你酒家的酒水分大,而酒壶小吗?难怪生意清淡,原因正在于此啊!”
老板被秀才这么一指点,心里懊悔得要命:自己居然把人家骂自己的话做成匾,还在店堂里挂了这么长时间。他“腾”地站起来:“小二,小二,快给我把匾拿下来,砸了它!”
老板气得脸色铁青,秀才却在一旁不慌不忙地劝道:“老板大可不必发怒啊,你的酒我尝了,酒壶我也看到了,人家说没说错,你老板心里最清楚呀!我看那人没有当场说破你,就已经给了你很大的面子啦!”秀才拉过老板重又坐了下来,“来来来,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,咱俩先干了这杯再说。”
老板想想秀才的话不是没道理,可就是怎么也打不起劲儿来,蔫头耷脑地坐在那里,好半天也不吭声。秀才劝他说:“做生意讲究的就是‘实在’两个字,我看你只要在这上面下点功夫,生意一定会红火起来。”
秀才说得轻言慢语,可老板却听得眼睛一亮。这话他以前不是没有听到过,只是此刻在空荡荡的店堂里,他才听进了心里去。想想真是这个理啊!他拱手对秀才说:“敢问先生,能否给小店指点一二?”
秀才说:“老板,你这是抬举我了!不过恭敬不如从命,我就斗胆给老板进一言:第一,老板不如就把‘莱梨乐枣’这四个字做成酒家的招牌,倒也别出心裁;第二,既然招牌改了,索性就把莱阳的梨和乐陵的枣做成酒家的一道主菜,味道做好了,吃客哪有不回头的啊!第三,当然了,这装酒的壶和壶里的酒……”
秀才刚说到这里,老板马上抢着说:“当然改,我马上改!”
老板觉得这秀才和自己挺投缘,就兴冲冲跑去拿正宗的“状元红”酒来,想与秀才好好喝一盅,谁知等他端着酒坛子出来,那秀才已经走了。老板不由想起那天“莱梨乐枣”题字时的情景,心里寻思着:这秀才会不会也是来戏弄我的,可想想他的主意确实有道理啊,决定还是先照着试试。
这一试啊,果然,酒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,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,纷纷登门入座,时间不长,酒家就真的在杭州城里出了名。后来,“莱梨乐枣”的名声越传越远,老板索性北上创业,在京城开了一家规模更大的“莱梨乐枣”酒家。
这一天,老板正在店堂里招呼客人,一转身和一来者打了个照面,不由惊叫起来:“这不就是当年题字的贵客吗?”来人正是当初给他题字的乾隆。老板向乾隆拱手施礼动情地说:“多亏先生当年的题字啊,后来有个秀才也给小店指点迷津,两位先生都是我的恩人哪!”
老板亲自给乾隆上酒上菜,一边上一边介绍,乾隆喝一口酒品一口菜,吃得不亦乐乎!吃完了,乾隆又叫老板去拿纸砚笔墨来,说是要为酒家题写店名。
老板一楞:“‘莱梨乐枣’,挺好,挺好呀!”
乾隆“哈哈”一笑,说:“我给你在这店名后面再加三个字,这回你放心,不会再叫你出洋相啦!”等到纸砚笔墨送来,乾隆“刷刷刷”挥笔写了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:又一村;还落了款:乾隆御笔。
我的妈哟,这不是当今皇上吗?老板“扑通”一声就跪下了。乾隆道:“起来吧,不知者不为过。朕今天总算是看到你在真正做生意了啊!好自为之吧!”
没多久,乾隆御笔题招牌的事儿立刻在京城传了个遍。老板这回自然是请了最好的师傅把它装裱制匾,然后选了个黄道吉日,隆重地在店堂里挂了起来。不用说,这以后,酒家的生意是越来越红火了。
(发于《故事会》2005-9下)
当期样刊 没和《故事会》杂志打交道之前,认为《故事会》刊本不大,才32开,没什么大动静。后来接触了才知道,《故事会》独树一帜,虽是省级刊物,但水平最高,当然稿费也最高,是全国故事界的老大。故事作者以登上《故事会》为荣,也标志着你不但会写故事了,而且是水平最高的那位。
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,纸质杂志市场面临着诸多经营难题,但《故事会》并没有选择停刊,而是通过创新方式继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,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。尽管面临挑战,《故事会》依然活跃在出版界。 说到故事会,不得不提到故事会的编辑们。他们一直在兢兢业业,默默耕耘。他们认稿不认人,只要稿子好,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可。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,他们在审阅稿子后,像一位敬业而又谦逊的老师,先指出稿子的长处,再指出稿子的不足,从不吝啬文字,说得明明白白,让你心服口服,让你从中获益匪浅,不断提高写作水平。因为其它杂志的编辑,用语十分简短,不就是”留用“,不就是”请另处“,还有退稿最短的回复,就一个字,”阅“。辛辛苦苦写的几千上万字的稿子,让他一个字打发了。故事会的编辑老师们,才是真正的编辑,全国首屈一指。 还有曾经轰轰烈烈的《读者》《知音》等名刊,也很不景气了 故事会的水平很高,能继续发展 好故事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