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湛云 发表于 2024-9-15 10:34:00

民间故事《王羲之题写山海关》

王羲之题写山海关  
  东晋时期,天下又形成了豪强割据的态势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山海关,被当时的北朝所管辖。他们为抵御外族入侵,重新修建了山海关,但缺少一位名人名家题写匾额。为此,他们经过反复考虑,认为请当时已负盛名的大书法家、东晋会稽内史并右将军王羲之最为合适。当时东晋偏安江左,与北朝已成敌对国家,虽然王羲之祖籍是北朝人,但王氏已成东晋名门望族,他本人又以正统耿直见称,如果直接去找的话,肯定不会同意,只好想方设法地拐了个弯,托他的儿子王献之代为转请。
  王献之一时也很犯难,因为他非常清楚父亲的禀性脾气,给敌对国家题字,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,所以他不敢也不能提起这件事。要是自己亲手写怎么样?按说当时王献之的书法水平,在父亲的熏陶指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,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与父亲相差无几,但他还是觉得不如父亲,不敢贸然动笔。怎么办呢?王献之盘算来盘算去,终于盘算出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办法。
  王献之装成练习书法的样子,开始写一个山字。就为这个山字,他写了一张又一张,写了一天又一天。王羲之看见后,认为儿子这样认真用功,精益求精,很是高兴,就提笔给写了一个山字样板,并作了指导,王献之真是喜出望外。山字得到了,王献之又写起海字来。王羲之见后还是不满意,就又给写了一个海字,又指点了一番。有了山海,王献之再写关字,王羲之又来指导,他执笔刚写了一个門字框,忽然意识到这不是要写山海關吗?就敏锐地判定:这是北朝有求于自己,不管怎么样,不能与敌为伍,于是不再往下写了,愤然投笔而去。王献之看着写了一半的關字,知道父亲再也不会写了,就无可奈何地提起笔来,自己在門字框里边添上了關字的另一半,凑成一个關字,收拾收拾交了差。
  北朝接到王羲之的墨宝后,马上找来能工巧匠刻写出来,镶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。可是人们发现,山海关这三个字,在近处看时,是山海关三字,而在远处望时,却只能望见山海门的字样。后来不久,人们知道了王羲之父子共同题写山海关的真相,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,并且是无人可以与他相比的。由此开始,书圣王羲之的美誉很快就传遍了天下。
  
  (发于《民间文学》2005年第5期上)

习惯了你的习惯 发表于 2024-9-15 11:41:28

这么老的书,从哪淘来的

艾湛云 发表于 2024-9-15 12:29:50

呵呵,不是淘的,是自己发稿后杂志社赠的,这个一般扔不了

卧龙源人 发表于 2024-9-19 06:12:10

书法是有水平的

万里牛 发表于 2024-9-25 05:20:13

欣阅,有意思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民间故事《王羲之题写山海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