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主
- UID
- 138
- 积分
- 2017
- 阅读权限
- 200
- 在线时间
- 268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24-7-16
- 最后登录
- 2024-11-23
|
白字先生
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,在杨州行宫下榻后,只觉一阵心血来潮,就身着微服独自一人,来到了杨州城的郊外。他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,走到了一个村庄的旁边。他停下脚步,正在察看村容村貌时,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的读书声。他顺着声音找去,来到了一所私塾学堂的门前。
乾隆没有惊动学堂里的人,就站在那里听教书先生教学生读书。只听教书先生一遍又一遍地领着学生在读《诗经》里的两句话: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,可是把毋字读成了母字。乾隆越听越别扭,越听越生气,心想这是什么先生,这不是误人子弟嘛!今天要不是碰到我,还不知要白到什么时候呢!不行,一定要教训教训这个白字先生!他一步闯了进去,面带怒色地站在了教书先生的面前。教书先生抬头一看,只见一个清秀的瘦老头,耷拉着个脸站在那里,他放下课本问乾隆:“大爷您找谁?”乾隆不客气地说:“我就找你!你给我听好了,诗经书中无母狗!”教书先生马上反应了过来,此人原来是为这个毋字来的,他略一沉思,顺口对了一句:“百家姓里有公羊!”乾隆一听,哎!这教书先生学问还行,可他怎么读白字呢?乾隆脸上的怒气转眼又变成了疑问。他拉过一个凳子坐下,然后问教书先生:“听先生之言,也是个有学问的人,可为什么还教学生读错别字呢?”教书先生一听,“唉”地叹了一口长气说:“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嘛!”乾隆来了兴趣,就催着教书先生说说听听。教书先生又望了望乾隆,见是个外地人,心想说说听听也无妨,就把读母的原因说了一遍。
原来教书先生是个举人出身,在考中举人后,因家境贫寒,无力再去参加科考,只好找了个私塾先生的差事,挣点银两来养家糊口。雇佣自己的这家主人,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。他学问不大,却好附庸风雅,不懂装懂。昨天他来学堂转了转,碰巧听到教书先生在教学生读这两句话,他认为教书先生把毋字读成白字了,就叫把字改过来,教书先生分辨说这字确实读毋。谁知财主急了,说什么:我叫你读母你就读母,怎么我还不如你吗?教书先生感到很为难,就嘟嚷了一句:那不是糊弄人嘛!财主一听不软不硬地发了话:要不读母,你就另请高明吧!教书先生心想:端人碗受人管,只好把毋读成了母。乾隆一听,原来是这么回事,他端详了一下教书先生说:“看来先生不是平庸之辈,你权且在这里教书,等我的信好了!哎――你叫什么名字?”教书先生回答说自己叫李希贤,乾隆听后离座而去。教书先生也没往心里去,又教起书来。
过了两天,教书先生正在学堂里教书时,忽听学堂门外一阵喧哗,然后只听一声:“李希贤接旨!”教书先生心想:平白无故的接什么旨,就坐着没动。“李希贤接旨!”门外又叫了一声,教书先生这才知道有事情,连忙站起身子来到门外。他定神一看,只见一队官府的人站在那里,旁边还有不少村子里的人。官府当头的问:“你是教书先生李希贤吗?”教书先生回答说是。“快跪下接旨!”官府当头的说了一句。教书先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迷迷糊糊地跪下了。只听那当头的大声宣道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任命李希贤为山东费县知县正堂,即刻上任。钦此!”教书先生听后楞在那里。宣旨的大声提醒说:“快谢龙恩!”教书先生这才发出话来:“谢主龙恩!”教书先生立起身来,走到那当头的面前问:“大人,这是怎么回事?”宣旨的公公反问他:“怎么,你不认得当今皇上乾隆爷吗?前天皇上不是来过你处吗?”教书先生这才恍然大悟。那个大财主从人群中走出来,替教书先生交了谢银,还厚着脸皮向教书先生祝贺。教书先生一板一眼地对他说:“东家,我去给孩子们改过那个母字来。”当天,教书先生就辞去了教书的差事,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,到费县上任去了。
过了几年,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经过山东费县,已经升任沂州知府的李希贤,率领下属官员迎接圣驾,要护送到费县的万松山行宫休息。要到万松山行宫,中间要经过一条名叫祊河的河流。过河之后,乾隆站在河边,突然来了兴致,他想起了李希贤当年曾当过白字先生的事,就想试试他今天把这个祊河的祊读成什么。因为乾隆知道,这个祊河的祊读“崩”,而官员们是绝对不敢当着自己的面说崩的,驾崩嘛,就是皇上死了,犯天大的忌讳。他就开口问李希贤:“李知府,这条河叫什么名字?”李希贤马上回答说:“启禀万岁,这条河叫――叫――”李希贤显然是想到了读“崩”,可那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。乾隆忍不住偷偷一乐,就催着问:“叫什么?”李希贤额头上的汗珠“唰”就出来了。此时此刻,李希贤就是李希贤,他这几年不仅磨练成了一名干练之臣,而且脑子的反应敏锐也不减当年,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平静地回答说:“叫‘方’河,就是示字旁加一个方圆的方那个字。”李希贤心想,我今天再读一回白字,无了不了就是叫别人取笑一回罢了,而脑袋是保住了。乾隆听后楞了一楞,继而哈哈一笑说:“李知府,我没有看错你呀!”一场惊险随风而去。
乾隆下榻万松山行宫后,认为李希贤很聪明,会办事,于是诗兴大发,命太监呈上文房四宝,就按“方”的韵脚,题写了《渡祊河》诗一首:郑宛归鲁泰山祊,因以名河出大筐。清浚合流波益浩,万松就在水中央。从诗句中可以看出,乾隆故意将错就错,对祊河是十分了解的。短短四句话,说出了祊河的名称来历、发源、流向及地理位置。祊河源出大筐崮,向东南流入浚河汇合以后,河面宽阔,水势浩荡,万松山三面环水,犹如在水中央一样。
(发于《山海经》2006-03)
|
|